“整治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專題新聞發布會
文章來源:市場監管總局 更新時間:2023-03-17 瀏覽次數: 作者:市場監管總局
3月31日,市場監管總局以“整治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為主題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新聞宣傳處處長唐冀平: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參加市場監管總局專題新聞發布會。今天發布會的主題是:“整治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質量安全是產品的生命,檢驗檢測是質量安全的有力保障,營造公平有序的檢驗檢測市場環境意義重大。今天,我們邀請到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一級巡視員喬東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相關情況。同時,我們還邀請到總局執法稽查局副局長南軍先生,請他和喬東先生共同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喬東先生介紹相關情況。
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一級巡視員喬東: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今天邀請大家來,是通報市場監管總局“整治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的工作情況,本次通報分三個部分。第一,通報2021年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結果;第二,公布典型檢驗檢測報告造假違法案例;第三,發布我局針對檢驗檢測機構違規問題部署的專項整治行動。
一、通報2021年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結果
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大市場、大質量、大監管”理念,以勇于擔當的精神,高度重視檢驗檢測監管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強化檢驗檢測市場秩序的綜合治理,嚴厲打擊檢驗檢測報告造假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下面從制度建設、聯動監管、平臺查處、聯合懲戒、創新監管等五方面通報相關信息。
第一在強化監管制度體系建設方面。近期,我局集中制定出臺了《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質檢中心管理的意見》《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檢驗檢測行業做優做強的指導意見》《認可機構監督管理辦法》等5個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進一步完善檢驗檢測行業準入、事中事后監管及行業退出機制等多方位的監管制度基礎。
第二在加大監管力度方面。我局強化多部門聯動監管,連續四年與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藥監局等部門聯合開展對檢驗檢測機構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2021年聯合相關部門重點在食品、醫療器械、生態環境監測、機動車檢驗等領域開展專項整治,全國共檢查檢驗檢測機構1.93萬家次,查處違法違規案件4620起,撤銷、注銷167家檢驗檢測機構資質?偩殖闪⑺哪陙恚珖塾嫏z查檢驗檢測機構6.4萬家次,查處違法違規案件1.1萬起,撤銷、注銷1043家檢驗檢測機構資質。
第三在加強線上監管方面。2021年,針對部分網絡商戶未經資質許可、以“不送樣出報告”“檢驗檢測包過”名義實施檢驗檢測報告造假的亂象問題,我局部署開展打擊網售假冒檢驗檢測報告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整治利用網絡交易平臺違法售賣假冒檢驗檢測報告等違法違規行為。共督促1886家網絡交易平臺核驗48萬家平臺內經營者資質,核查商品信息1000余萬條,處置違規平臺的經營者5023家,立案調查相關違法違規案件31起,發布《市場監管總局公布7起嚴打網售假冒檢驗檢測報告違法行為典型案例》,加大了以案釋法力度。
第四在加強失信聯合懲戒方面。我局組織各地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公布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結果和行政處罰結果,將出具虛假檢驗檢測報告的違法機構依法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并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會同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藥監局連續四年通報共1030家次國家級資質認定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結果,會同公安部交管部門通報2019年以來全國各地依法查處的2100多家違規機動車安檢機構、曝光典型違法案件7起,有力震懾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行刑銜接,四年來共向公安司法機關移送37起相關刑事案件線索。
第五在監管方式創新方面。我局委托專業機構開展明察暗訪,對3000余家檢驗檢測機構、網絡商戶等開展查訪,主動出擊查找檢驗檢測報告造假的違法案源線索,摸清行業風險問題。優化完善檢驗檢測報告編號查詢平臺,匯集2016年以來全國檢驗檢測機構對社會出具的18億份檢驗檢測報告編號信息,平臺累計訪問量已突破150萬人次。組織萬家檢驗檢測機構公開誠信守法承諾行動,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二、公布典型檢驗檢測報告造假違法案例
經過持續整治,檢驗檢測市場秩序取得好轉,檢驗檢測行業營商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國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已突破5萬家,營業收入超過4000億元,年均機構數量增長超過10%,營業收入增長超過12%,我國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最具潛力的檢驗檢測市場。但檢驗檢測市場秩序不盡規范的問題也依然存在。根據目前監管中掌握的情況,檢驗檢測報告造假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大類別,分別由兩類不同的市場主體造成:一類是獲得國家有關部門檢驗檢測許可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違法出具虛假或者不實的檢驗檢測報告,進行低價惡意競爭。另一類是不具備檢驗檢測資質的企業和人員假冒資質證書、偽造檢驗檢測報告,甚至在網絡交易平臺進行兜售,侵害合法從業機構權益,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對此,市場監管部門不斷加大檢驗檢測監管力度,持續保持對檢驗檢測市場亂象的高壓監管態勢,對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保持“零容忍”態度,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依法進行嚴格懲處,該整改的整改,該撤證的撤證,該通報的通報。本次新聞發布會從2021年度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已經查處的檢驗檢測違法違規案件中,選取了17個涉及檢驗檢測報告造假的典型案例進行集中曝光。其中既有有許可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違法出具虛假或者不實檢驗檢測報告的案例,也有無檢驗檢測資質的生產企業、網絡商戶假冒檢驗檢測報告的案例。具體的案例我們會前已發至現場媒體記者朋友手中,會后我們將統一向社會進行公布。
三、發布我局針對檢驗檢測機構違規問題部署的專項整治行動
根據近期輿情信息、投訴舉報及有關省份查處通報的案件,為加強檢驗檢測機構監管,嚴肅查處不實和虛假檢驗檢測等違法違規行為,打擊不法行為,凈化檢驗檢測市場環境。市場監管總局決定于2022年4月底至7月底開展檢驗檢測市場專項整治行動。部署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集中力量對轄區內涉及疫情防控的醫療器械防護用品、食品、個體防護裝備、建筑材料、常壓液體危險貨物罐體、碳排放核查等六個領域的檢驗檢測機構進行全面排查、全數檢查、嚴格整頓,堅決防止和查處檢驗檢測造假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財產安全。
我局還將繼續聯合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海關、藥監等部門部署開展年度“雙隨機、一公開”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工作,加大機動車檢驗、生態環境監測、進出口商品檢驗、化妝品檢驗等重點領域的抽查比例,實現專項整治與日常監管的無縫銜接。加強跨部門聯動監管,發揮系統監管合力,推動檢驗檢測行業牢固樹立底線意識、風險意識、誠信意識,堅決破除檢驗檢測市場亂象,營造良好的市場準入環境、競爭環境、消費環境。
我就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新聞宣傳處處長唐冀平:感謝喬東先生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各位記者提問前通報所在媒體名稱。
中央電視臺記者:市場監管總局在對檢驗檢測行業日常監管中,發現的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主要有哪幾種類型?應當如何進行監管?
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一級巡視員喬東:針對假報告的種類和如何監管的問題,在此我想首先需澄清大家的一個誤區,認為市場上出現的檢驗檢測假報告,就該市場監管部門負責。實際上,我們對檢驗檢測行業的管理是依據“誰發證,誰監管,誰發證,誰處罰”的原則,對檢驗檢測機構的許可除了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實施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外,還有司法、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衛生健康、應急、氣象等部門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特定檢驗檢測領域的行政許可準入制度,這些部門也負責相應領域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管。因此,在前面新聞發布時,我多次強調建立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
關于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根據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查處的案件和投訴舉報線索情況,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由市場監管部門頒發資質認定證書(CMA)的檢驗檢測機構出具的虛假檢測報告;第二種是由其他行業主管部門頒發資質許可的檢驗檢測機構出具的虛假檢測報告;第三種是企業、中介機構、個人等假冒機構資質編造檢驗檢測數據、出具的假報告。
針對不同的造假主體,監管部門和監管手段不盡相同:一是對依法應由市場監管部門監管的檢驗檢測機構,針對高風險領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強日常“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加大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強化信用監管和失信懲戒。二是對依法應由司法、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衛生健康、應急、氣象等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監管的檢驗檢測機構,繼續加強檢驗檢測市場的跨部門聯動監管,加強失信聯合懲戒。三是對無資質的企業、中介機構、個體工商戶及個人的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目前尚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處罰規定,實踐中需依靠公安部門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的規定對其“偽造證明文件”、“偽造印章”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中國市場監管報記者:對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如何加大處罰力度?
市場監管總局執法稽查局副局長南軍:執法實踐中,檢驗檢測報告造假主要包括兩種情形:一是檢驗檢測機構出具不實或虛假檢驗檢測報告;二是無資質的企業、中介機構、個體工商戶及個人等非法買賣、使用偽造、變造的虛假檢驗檢測報告。
一是對于檢驗檢測機構出具不實或虛假檢驗檢測報告。《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等多部法律、行政法規對此類違法行為做出了明確規定。檢驗檢測機構及人員偽造檢驗結果、出具虛假檢驗檢測報告的,市場監管部門和有關部門除可以處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等行政處罰外,情節嚴重的取消其檢驗資格;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涉嫌犯罪的,根據《刑法》“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等有關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目前,已有針對虛假檢驗檢測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司法案例。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通過監督抽查、專項整治及投訴舉報案件查處,持續加大對不實或虛假檢驗檢測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2021年,共查辦檢驗檢測機構違法案件1235件,同比增長23.5%,罰沒金額2727.7萬元,同比增長44.7%。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將對不實和虛假檢驗檢測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信息納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信用平臺,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歸集到檢驗檢測機構名下,推動實施失信聯合懲戒。
二是針對無資質的企業、中介機構、個體工商戶及個人等非法買賣、使用偽造、變造的虛假檢驗檢測報告。一方面要承擔《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關于“買賣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的公文、證件、證明文件”的行政處罰。另一方面要承擔刑事法律責任,即相關違法行為還可能涉及觸犯《刑法》“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對于檢驗檢測機構買賣、使用偽造、變造的虛假檢驗檢測報告的,根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中關于對“未依法取得資質認定,擅自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結果的”,以及檢驗檢測機構“偽造、變造、冒用資質認定證書或者標志”的相關規定處罰。
下一步,總局將依法加大對出具虛假或不實檢驗檢測報告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涉及其他部門職責的,及時做好通報和移送工作;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國質量報記者:電商平臺出現的出售假冒檢驗檢測報告的情況可能帶來哪些危害?社會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哪些渠道查詢檢驗檢測機構資質等基本情況?
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一級巡視員喬東:檢驗檢測行業是傳遞信任的行業,檢驗檢測報告是檢驗檢測機構向社會和消費者證明信用的產品?梢哉f,檢驗檢測報告是產品質量的“體檢證”、消費行為的“安全證”、市場經濟的“信用證”。電商平臺銷售的應是合格的檢驗檢測報告,該報告是解決質量糾紛時的重要憑證。部分電商平臺內出現的假冒檢驗檢測報告,在擾亂正常商業秩序的同時,可能造成產品質量問題,對消費者的生命健康以及財產安全造成極大的風險隱患。
目前,市場監管總局已經建立“資質認定獲證機構能力查詢系統”,社會公眾可以通過輸入檢驗檢測機構名稱查詢到相關機構的證書編號、注冊地址、能力范圍等信息。各省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也有公開的資質認定獲證機構查詢渠道,方便社會公眾查詢本區域內最新的資質認定機構信息。
對于檢驗檢測報告,消費者如對其真偽有疑問或想查詢具體報告內容,首先可以直接向出具該報告的檢驗檢測機構咨詢,檢驗檢測報告上應已列明機構相關信息。為滿足消費者了解檢驗檢測報告,市場監管總局建立了“檢驗檢測報告編號查詢平臺系統”,各檢驗檢測機構每季度的第一個月內自愿報送上一季度出具的有效檢驗檢測報告編號。目前,該平臺可查詢2016年以來檢驗檢測機構對外出具18億份檢驗檢測報告的編號。在此,我也呼吁,不僅僅是獲得市場監管系統許可的檢驗檢測機構將其檢驗檢測報告編號上傳到該平臺,也鼓勵獲得其他部門許可的檢驗檢測機構,將其檢驗檢測報告編號信息上傳到“檢驗檢測報告編號查詢平臺系統”,供廣大消費者查詢。打擊檢驗檢測報告造假行為不是一個政府部門的事,也不僅是幾個政府部門的事,需要全社會關注和積極參與,讓假冒檢驗檢測報告無處藏身。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新聞宣傳處處長唐冀平:本次發布會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出席!
文章出處:https://www.samr.gov.cn/xw/xwfbt/art/2023/art_987ae1502ba7411abb807c2095f50ab4.html